Linux堆内存修改及清理命令方式
作者:Emma-EDI顾问
企业级的EDI服务器一般大家都会选择使用Linux服务器来进行安装部署知行之桥,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有时会提示服务器内存不足,往往得到的反馈都是“我们的服务器内存很大,为什么还是一直提示内存不足呢?”
其实是因为分配给知行之桥使用的java堆内存不足导致的,这就需要分配充足的java堆内存。
本文将介绍如何来进行修改java堆内存,及如何进行清理。
修改堆内存
1.首先我们需要确认知行之桥进程的pid及jdk版本
pid命令:ps -ef | grep java
如上图,查到知行之桥进程pid为6956
jdk版本命令:
2.确认目前知行之桥占用的堆内存
命令:java 11及以上版本使用:jhsdb jmap --heap --pid 6956
低版本使用:jmap -heap 6956
如上图,MaxHeapSize表示分配的最大堆内存,为244M
3.在知行之桥服务文件中设置堆内存大小
①进入知行之桥服务文件目录,找到arc.service文件
命令:cd /etc/systemd/system
②修改arcesb.service文件中的内存设置参数
命令:vi arc.service
修改后,:wq保存退出文件编辑。
③执行重新加载知行之桥服务注册文件:
命令:systemctl daemon-reload
④设置开机知行之桥服务自启动:
命令:systemctl enable arc
⑤重启知行之桥服务
命令:service arc restart
⑥确认堆内存是否修改成功:
重启知行之桥后,pid会改变,先查下新的pid
查看堆内存:jhsdb jmap --heap --pid 10061,如下图已更改为500M
⑦确认知行之桥服务是运行状态
堆内存清理
如果堆内存使用过高,如何进行清理呢?
我们可以通过对java堆内存和系统内存清理两种方式进行清理,但是考虑稳定性,建议优先使用java堆内存清理,系统内存清理建议服务器空闲时间再使用。
Java堆内存清理
1.查看知行之桥进程的pid
命令:ps -ef | grep java
2.确认目前知行之桥占用的堆内存
命令:java 11及以上版本使用:jhsdb jmap --heap --pid 10061
低版本使用:jmap -heap 10061
3.清理java堆内存
命令:jcmd 10061 GC.run
4.延迟几秒,查看清理后堆内存占用情况
命令:jhsdb jmap --heap --pid 10061 (jmap -heap 10061)
如上图java堆内存清理成功,从70.10%降到了38.55%。
系统内存清理
1.查看系统内存使用情况
命令:free -h
2.清理系统内存
命令:sync &&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3.延迟几秒,查看清理后系统内存情况
如上图,可用系统内存从94M增加到了346M,清理成功。
一些其他常用的关于EDI服务器操作的命令
1.查看服务器所有挂载点及占用比例
命令:df -h
2.查看知行之桥占用对应挂载点比例
命令:df /知行之桥安装目录
以上结果表示:知行之桥挂在名为/dev/mapper/centos-root的挂载点上,占用24%的空间
3.查看CPU使用情况
①命令:top #
如上图,在查询结果的第三行有显示CPU的使用情况,其中:
- %us:表示用户空间程序的cpu使用率(没有通过nice调度)
- %sy:表示系统空间的cpu使用率,主要是内核程序。
- %ni:表示用户空间且通过nice调度过的程序的cpu使用率。
- %id:空闲cpu
- %wa:cpu运行时在等待io的时间
- %hi:cpu处理硬中断的数量
- %si:cpu处理软中断的数量
- %st:被虚拟机偷走的cpu
②命令:vmstat
③命令:sar
sar命令不存在时,需要先安装sysstat包,安装命令:yum install sysstat
sar #查看CPU
- %user:用于表示用户模式下消耗的 CPU 时间的比例;
- %nice:通过 nice 改变了进程调度优先级的进程,在用户模式下消耗的 CPU 时间的比例;
- %system:系统模式下消耗的 CPU 时间的比例;
- %iowait:CPU 等待磁盘 I/O 导致空闲状态消耗的时间比例;
- %steal:利用 Xen 等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等待其它虚拟 CPU 计算占用的时间比例;
- %idle:CPU 空闲时间比例。
sar -d查看系统磁盘的读写性能
- tps:每秒从物理磁盘 I/O 的次数。注意,多个逻辑请求会被合并为一个 I/O 磁盘请求,一次传输的大小是不确定的;
- rd_sec/s:每秒读扇区的次数;
- wr_sec/s:每秒写扇区的次数;
- avgrq-sz:平均每次设备 I/O 操作的数据大小(扇区);
- avgqu-sz:磁盘请求队列的平均长度;
- await:从请求磁盘操作到系统完成处理,每次请求的平均消耗时间,包括请求队列等待时间,单位是毫秒(1 秒=1000 毫秒);
- svctm:系统处理每次请求的平均时间,不包括在请求队列中消耗的时间;
- %util:I/O 请求占 CPU 的百分比,比率越大,说明越饱和
4.查看inode(存储文件属性信息的区域)
①命令:df -i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
②命令:stat 文件夹/文件名 查看某个文件夹/文件的inode信息
总结
以上为个人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脚本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