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2和Vue3的双向数据绑定原理分析
作者:清风 与我
Vue2.x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实现响应式系统,但存在一些限制,如不能检测新增和删除的属性、深层嵌套对象性能开销大等,Vue3.0引入Proxy,可以更高效地拦截对象操作,解决这些问题
vue2.x 是如何实现响应式系统的
当你把一个普通的 js 对象传入 vue 实例作为 data 选项,vue 将遍历此对象的所有prototype(属性),并使用 object.defineProperty(),将这些 prototype(属性),全部转换为 getter / setter,在 getter 中收集数据依赖,在 setter 中监听数据变化,一旦数据发生改变,在通知订阅者。
每个组件实例,都对应一个 watcher 实例,它会在组件渲染的过程把 “接触” 过的数据 prototype(属性)记录为依赖,之后当依赖项的 setter 触发时,会通知 watcher,从而使它关联的组件重新渲染;
defineProperty 的痛点
- 它无法发现对象新增和被删除的属性,当你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个新的属性,这个新增的属性没有添加到 vue 的数据更新侦查机制里;
Vue.set() 可以让 vue 知道你新增了一个属性,其实 Vue.set 可以让 Vue 知道新增了一个属性。其实 set() 内部也是通过调用 defineProperty() 来实现;
- 当你利用索引直接设置一个数组(new Array(4))或者修改数组的长度时,Vue 不能检测到数组的变动;
- 当对象嵌套的层数特别深(多层嵌套)的时候,递归遍历带来的性能开销就会比较大;
Object.defineProperty 代码的使用
mounted() { // 先定义好一套规则 class Observer { constructor(data) { for (let key of Object.keys(data)) { if (typeof data[key] === "object") { data[key] = new Observer(data[key]); } Object.defineProperty(this, key,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get() { console.log("You visited" + key); return data[key]; }, set(NewValue) { console.log("You set" + key); console.log("New Value" + NewValue); if (NewValue === data[key]) { return; } data[key] = NewValue; }, }); } } } let obj = { name: "app", age: 18, a: { b: 1, c: { d: 1, }, }, }; let app = new Observer(obj); console.log(app); app.age = 20; app.newProperty = "new attrs"; console.log(app); },
结果:
Proxy 方法的理解
Proxy 在 vue3.0 中上位
可以解决 defineProperty 的痛点,因为本质的原因在于 Proxy 是内置了拦截器对象。所有的外部访问都得先经过这一层拦截,不管是先前定义好的,还是新增的属性,又或者是深层的嵌套属性,访问时都会被拦截;
Reflect.set()方法用于设置对象属性的值,1:目标对象:2:改变参数的名称:3:改变参数的值:4:值是this如果遇到设置器,将提供给目标调用。
此方法返回一个布尔值,该值指示该属性是否已成功设置。
Proxy 代码的使用
mounted() { const obj = { name: "app", age: 19, a: { b: 1, c: 2, }, }; const p = new Proxy(obj, { get(target, propKey, receiver) { console.log("Your visited:" + propKey); // Reflect.set()方法用于设置对象属性的值:1:目标对象:2:改变参数的名称:3:改变参数的值 // 此方法返回一个布尔值,该值指示该属性是否已成功设置。 return Reflect.set(target, propKey, receiver); }, set(target, propKey, value, receiver) { console.log("You set:" + propKey); console.log("New value:" + value); // Reflect.set()方法用于设置对象属性的值,1:目标对象:2:改变参数的名称:3:改变参数的值:4:值是this如果遇到设置器,将提供给目标调用。 // 此方法返回一个布尔值,该值指示该属性是否已成功设置。 return Reflect.set(target, propKey, value, receiver); }, }); p.age = "20"; console.log(p); p.newProperty = "New attribute"; console.log(p); },
结果:
总结
- proxy 是用来操作对象并且扩展对象能到,而 Object.defineProperty() 只是单纯的操作对象的属性;
- Vue2.X 是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实现数据响应的,但是受限于 defineProperty() 的实现,必须递归遍历至对象的最底层;
- vue3.0 用 Proxy 来拦截对象,不管对目标执行任何操作,都会先通过 Proxy 的处理逻辑;
- 除了 Vue3.0,还有其他的库也在使用 Proxy。
以上为个人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脚本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