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Watch好不好用 一加Watch手表使用体验
傲腾
一加Watch手表怎么样?好不好用?值得买吗?下面小编带来一加Watch手表使用体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加Watch手表使用体验:
一、前言:告别卡顿感!这款智能手表更流畅
经过多年的发展,智能手表如今越发的成熟,集运动和健康功能于一身,再加上NFC、蓝牙通话、扫码支付等便利功能,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腕上利器。各家手机厂商也趁此机会,开始了向智能穿戴领域的进军,借助成熟的产业链,实现自身智能穿戴生态的补全。
在这股智能穿戴的浪潮中,一加也跟上了脚步。全新的一加Watch作为一加的首款智能手表登场。不过,一加没有亦步亦趋,打造一款“样板式”的智能手表,更是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自一加7以来,一块好屏就成为了一加的招牌之一,因此,这次的一加Watch作为一加涉足智能手表的首款产品,自然也在屏幕上下了不少功夫,将“高刷”带入到了手表之中。
在过去,受限于芯片性能,智能手表的图像显示往往连每秒30帧都是奢望。虽然小屏幕对于刷新率的直接感受并不强烈,但无论是滑动界面,还是表盘动画,始终存在的卡顿感依然是这些穿戴设备挥之不去的阴影。
而如今在一加Watch上,全局50Hz的刷新率终于让智能手表在图像显示上“重回正轨”。流畅的动画,丝滑的操作,及时的响应,在这个手机纷纷步入高刷的时代,手表的显示也不再拖后腿,可以给我们更一致的体验。
引入“高刷”的一加Watch,可以说是目前使用最流畅、最丝滑的智能手表之一,并且续航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其它方面,无论是手表作为装饰品重要的外观设计,还是功能上较为重要的健康与运动,它也丝毫没有落后,都处于第一梯队之中。
一加Watch支持全天候心率监测、智能睡眠监测、连续血氧检测以及全天候压力监测等健康检测功能,可以全天候的保护用户的心脏健康,及时发现不良状况。
而在运动方面,它也支持多种运动模式的辅助记录,搭载独立GPS和多个运动传感器,可以将路径、配速、步幅、心率等数据都通通记录。
此外,它也支持NFC交通卡、门禁,信息推送,蓝牙通话等功能,其他手表能做到的,在一加Watch上也一个不少。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来体验以下它究竟如何。
二、外观:简约线条设计尽显现代美 更有蓝宝石+钴金可选
一加Watch包装和一加手机一直以来的风格相同。大红色包装上仅印有简洁的英文字体,极具辨识度。
一加Watch的设计走的是现代简约风。一整块表盘玻璃,加上不锈钢机身优雅的曲线,连机械按键也没有太过凸出,更没有刻度之类的装饰,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一加Watch的表冠采用了隐藏式的设计,几乎嵌入表身之中,不显突兀。在导航键上还有ONEPLUS的雕刻,方便及时找到按钮盲操作。
银色中框采用人工打磨,表面十分圆润和光滑。此外,银色表身两侧的下方,也能看到开孔,分别是扬声器和硅麦。一加Watch也支持蓝牙通话,放歌等操作。
背面可以看到一加Watch的传感器,传感器的形状跟传统样式有所不同。面积更大,可以提高检测精度,缩短检测时间。
一加Watch包装中标配的是一条氟橡胶表带,比起一般的硅胶表带更为柔软舒适。表带的设计也很有新意,防滑槽等都采用了极具艺术感的线条,让其颜值大大提升。表扣是一体式的,佩戴时直接弯折过孔位,既保证佩戴稳固的同时也不会勒手。
配件方面,包装盒中还有一个磁吸式充电座,支持5V/1A的充电功率。
三、高刷及功能:操作更流畅 支持NFC及蓝牙通话
——高刷新率
一加Watch拥有更高的屏幕刷新率,因此操作更加灵敏,画面更加流畅,自然就成了使用它时最直观的第一感受。
刷新率小于30Hz
一加Watch刷新率50Hz
在菜单界面纵向滑动,这时刷新率的差异就十分明显。此前的智能手表刷新率多还不到30Hz,因此在慢放下,图标的移动会有非常明显的“瞬移”。而一加Watch,相比之下要好得多,毕竟刷新率接近提升了一倍,慢放下的移动也能做到连贯。
在日常使用时,无论是滑动表盘测心率,还是打开通知栏看信息,只要涉及到手表屏幕的内容,你都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更高刷新率的屏幕对于手表使用体验的提升。
——功能
在日常便捷功能上,一加Watch几乎可以满足你的所有需求。
比如,它支持NFC,你可以把它当作门禁卡或者交通卡来使用。交通卡支持旧卡转移,因此不必担心原有的余额被浪费。公交卡也覆盖了全国的主要城市,并且支持几乎全国通用的京津冀互联互通卡,保证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用户,都可以正常使用交通卡功能。
一加Watch支持支付宝移动支付,实现方式也是熟悉的绑定扫码。向设备中预存款,之后即便是离线情况下也能完成支付。
一加Watch支持蓝牙通话,在连接手机的前提下,就可以使用手表自带的麦克风和扬声器直接拨号或者接听电话。另外也可以播放音乐,利用一加Watch自带的存储空间,可以存储至多200首音乐用于播放。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音乐目前并不能直接利用手表的扬声器外放,而是只能搭配蓝牙耳机使用。
另外,一加Watch目前并不支持语音助手功能,不过这项功能或许会在未来更新。毕竟无论性能,还是麦克风这些硬件条件它都已具备,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到Breeno更新到一加Watch之中。
——续航
屏幕刷新率更高,因此有些人担心一加Watch的续航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从实测结果来看,大可不必担心一加Watch的续航。
在开启全天心率监测、全天压力监测、睡眠自动监测和睡眠血氧自动监测的前提下,使用一加Watch约41个小时,中间有两次的独立GPS运动,一加Watch的最终耗电量为13%,由此可估算在笔者的使用习惯下,其续航时间在13天左右,与官方典型场景下14天的续航相一致。
四、运动健康:独立GPS运动好帮手 竟还支持连续测血氧
运动与健康,这两大功能模块几乎已经成了如今智能手表的必备功能。一加Watch也是如此,小小的机身中搭载有生物传感器和多枚动作传感器,来保证生理和运动数据的精确采集。
——健康
一加Watch支持全天候心率监测,这在智能手表上是再常见不过的一项功能。
不过一加的APP界面比较特别,额外提供了曲线图和柱状图的切换选项。前者更注重心率的变化,后者更注重心率的高低,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形式来进一步加深对于数据的理解。
睡眠监测也是智能手表上常见的功能,不仅可以统计我们的睡眠状况,更是能够根据大数据给予评价,让用户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从而改善身体健康。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血氧检测。得益于最新的生物传感器,一加Watch不仅支持血氧检测,更实现了连续血氧检测功能。不过由于血氧检测需要长时间静息保持不动,因此目前仅能在睡眠时实现连续自动测量。
在白天,通过手动单次血氧检测,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血氧饱和度,及时休息,补充血氧来避免疲劳工作。而晚上的连续血氧检测,可以用来监测是否因打鼾而出现缺氧等危险情况,可以及早购买呼吸器来干预治疗。
此外,一加Watch也支持全天候压力监测,根据心率变异性的数值,手表就可以判断用户的压力情况,从而统计出一天压力的变化。用户可以根据数据找出个人的压力点,做出及时的调整。
——运动
一加Watch会统计用户一天的活动量,并且设定目标,用饼状图的形式显示出来。每日的步数、锻炼时间、消耗卡路里和活动次数都有要求,通过明确的任务目标来鼓励用户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身体的锻炼。
一加Watch将会支持共110+种运动模式,并且采用了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的GOMORE算法,能够为15种基础运动提供专业的支持。本身支持IP68防水,游泳等运动自然不在话下。
实际体验一下一加Watch的运动辅助,操作流程也跟市面上的智能手表相类似,选择运动模式,完成GPS搜星后就可以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手表会显示心率、时间、配速等运动数据供用户参考。
如果暂停运动,一加Watch会自动识别状态暂停记录。结束运动后,也可以在手表端查看运动统计数据,不过详细的图表就只能在APP中才可查看。
在APP中,运动路径、心率变化、步频等数据都会用更为直观的图表来呈现。一加Watch的配套APP甚至还提供了一个轨迹视频功能,可以再现整个运动过程。
不过目前来看,一加Watch的GPS定位间隔设置较大,所以记录有一定的偏移,并不能完美的贴合实际的运动路线。建议官方在后期为GPS定位精度提供多档设置,来让用户在更小的功耗和更高的精度间自行选择。
五、总结:开启智能手表的“高刷”时代
随着智能手表市场发展的越来越成熟,产品间的差异性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小。运动健康、移动支付、NFC卡包、蓝牙通话等等都已经成为了智能手表的标配,想要脱颖而出,赢得用户的青睐,要靠的自然就是人无我有的功能,这才是一款产品的决胜点之所在。
这次,正如同当年在手机界引领高刷浪潮一般,一加Watch自然而然的将高刷这个概念带到了智能手表之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过去我也对于智能手表的刷新率不甚在意,而在体验了一加Watch之后,畅快的画面堪称惊艳,而回归旧设备的卡顿感也确实如鲠在喉,让人不吐不快。
一加Watch是一款贯穿了一加设计理念的产品,它是高刷上的优等生。这意味着它在高刷这一点上更为突出,但其他方面毫不落后。
你可以体验到独立GPS和专业算法为带来的运动辅助,你可以体验到心率、血氧、睡眠、压力等全方面的健康监护,你可以体验到NFC卡包、移动支付、蓝牙通话带来的方便快捷…总而言之,一加Watch的基础够扎实,随着未来的软件更新,它hI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已经能够满足你的基础需求。
一加Watch的价格也是诚意十足,基础版售价999元,并且标配氟橡胶表带,等于说为用户省去了百元额外购买表带的成本。
对于一加用户来说,自家的一加Watch绝对是最优先的选择。而若你并非一加用户,一加Watch也绝对是体验穿戴高刷生态的唯一之选,值得一试。
本文转载自https://news.mydrivers.com/1/753/753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