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卡

关注公众号 jb51net

关闭
硬件教程 > 显卡 >

iGame RTX3070显卡怎么样 iGame RTX3070 Advanced OC显卡全面评测

脚本之家

iGame RTX3070显卡怎么样?性能如何?玩游戏卡不卡?值得入手吗?下面小编带来iGame RTX3070 Advanced OC显卡全面评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iGame RTX3070 Advanced OC显卡全面评测:

一、前言:公版没有做到的事情由非公来完成

RTX 3070是有史以来第一款能够流畅运行4K游戏的甜点显卡。它以3899元的售价却获得了与上代9999元RTX 2080 Ti近乎相同的性能,是近年来NVIDIA少有的性价比好卡。

不过略显遗憾的是,公版RTX 3070虽然在1080P与2K分辨率性能持平RTX 2080 Ti,但是在4K分辨率下却稍差了2%。

那么今天解禁非公版RTX 3070是否能够完成逆袭,在4K分辨率下也能反超RTX 2080 Ti呢?

此番测试用的是iGame GeForce RTX 3070 Advanced OC,这块显卡有2个BIOS,默认BIOS的参数与公版完全相同的,基础频率1500MHz,加速频率1725MHz,TDP 220W。

按下I/O挡板处的“一键超频”按钮之后,就能切换到另外一个超频BIOS。

“一键超频”之后的GPU-Z截图,可以看到加速频率从原来的1725MHz提升到了1815MHz,另外TDP也从220W来到了270W,足足多了50W,另外还可以通过超频软件继续拉到290W。

超频BIOS GPU-Z截图

在频率和功耗都增加的同时,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设计了13相供电电路,比公版多了2相。

在散热方面,2*90mm+80mm三风扇、5条直径8mm复合热管采用回流焊工艺与散热鳍片成为一体。

我们知道1条8mm热管导热效率大致等效于2条6mm热管,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采用的5条8mm热管在RTX 3070这个级别的显卡中算是非常罕见的。

PCB则使用了超量镀银设计,在每一个元件与PCB电路层的接触层中都采用了镀银处理,可以增强GPU在高负载下的稳定性,减少电能损耗并延长使用寿命。

二、外观:镜面喷涂工艺外壳 + 视觉停留扇叶设计

包装盒,可以看到显卡中间的风扇是带RGB功能的。

延续了iGame Advanced系列一直以来的外形设计,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在外壳上使用了镜面喷涂,可以更好的隐匿身形让显卡融入机箱整体氛围,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中间RGB风扇。2x90mm+ 1x80mm的3个风扇配置,显卡长度为31.5cm,厚53mm,标准的2槽厚度

中间的风扇采用了半透明的材质,外围设计了一圈红色的RGB圆环,支持1600W颜色显示并可切换五种以上RGB模式。

风扇中央区域使用内嵌型矩阵打孔设计,可以产生灯光凝聚的效果。当风扇在高速运转时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是扇叶仿佛保持着静止状态一样。

当然,实现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需要将灯光闪烁频率和风扇的转速协同到一个非常精准的数值才行。

一体式全金属背板,对整体的强度起到加固作用,避免显卡因重力原因而出现弯曲损坏。

3个DP 1.4与一个HDMI 2.1接口。

顶部视角图,左边是双8Pin供电接口。

iGame信仰灯,通电后也能发光。

底部视角图。

显卡尾端,5条8mm热管很壮观。

5条直径8mm复合热管采用回流焊工艺与散热鳍片成为一体,拥有更高达导热效率。底部是iGame真空冰片技术可以快速将GPU的热量均分给每一条热管。

另外PCB上主要的散热部位比如显存、MosFET都设计有导热贴。

为了满足超频BIOS 270W的功耗需求,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设计了13相供电电路。

PCB板还采用了超量镀银技术,可以增加显卡的稳定性,并延长使用寿命。

PCB板背面。

GA104-300- A1核心,5888个流处理器,核心面积392.5mm2,拥有174亿个晶体管。

旁边是8颗三星GDDR6显存,单颗容量1GB,总容量8GB。频率14GHz,位宽256Bit,显存带宽448GB/s。

赠送的螺丝刀。

三、理论性能测试:超出公版4%

测试平台如下:

1、3DMark Time Spy

在2K分辨率3DMark Time Spy测试中,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图形分数达到了14205分,核心温度最高68℃,核心运行最高频率为1995MHz,最高风扇转速2079RPM,最高功耗273W。

在4K分辨率3DMark Time Spy Extreme测试中,iGame RTX 3070图形分数达到了7022分,核心温度最高71℃,核心运行最高频率为2010MHz,最高风扇转速2068RPM,最高功耗279W。

不论是2K分辨率还是4K分辨率,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的测试分数都要比公版高了4%。和RTX 2080 Ti相比,iGame RTX 3070在2K分辨率下有1%的优势,在4K分辨率下则能领先6%。

2、3DMark

在2K分辨率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测试中,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图形分数达到了17007分,核心温度最高63℃,核心运行最高频率为2010Hz,最高风扇转速1809RPM,最高功耗271W。

在4K分辨率3DMark Fire Strike Ultra测试中,iGame RTX 3070图形分数达到了8741分,核心温度最高64℃,核心运行最高频率为2010MHz,最高风扇转速1841RPM,最高功耗276W。

在2K分辨率下,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比RTX 3070公版快了3%,比RTX 2080 Ti快了4%。

到了4K分辨率,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的领先优势分别达到了4%和9%。

四、游戏性能测试:4K分辨率下比RTX 2080 Ti快了2%

1、APEX英雄

2、使命召唤16:战区

3、刺客信条:奥德赛

4、德军总部:新血脉

5、地平线:零之曙光

6、孤岛惊魂5

7、古墓丽影:暗影

8、绝地求生

9、微软模拟飞行2020

10、死亡搁浅

11、巫师3

11、战地5

12、战争机器5

将所有数据汇总如下:

在1080P分辨率下,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比公版快了3%,比RTX 2080 Ti快了2%,和RTX 3080的差距则是13%。

在2K分辨率下,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比公版快了3%,和RTX 2080 Ti相比,同样也有3%的优势。

在4K分辨率时,RTX 3070公版是不如RTX 2080 Ti的,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实现了反超,比RTX 2080 Ti快了2%。

五、功耗与温度测试:烤机2小时仅66度

1、温度测试

使用Furmark来对RTX 3070进行烤机测试,测试时室温为26度。

使用的超频BIOS进行的测试。将Furmark的参数设定为1920*1080分辨率、0AA,一不小心竟然运行了2个半小时的烤机测试。

在烤机过程中,iGame RTX 3070的功耗保持在260W以上,烤机频率1755MHz,温度66度,风扇转速2134RPM。

2、功耗测试

分别测试待机、与Furmark烤机功耗,另外我们还会加上游戏功耗测试,测试的游戏项目为《巫师3》。

测试所用的电源为威刚XPG CORE REACTOR 850 GOLD金牌电源。

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超频BIOS的TDP高达270W,比公版的220W高了50W,整机功耗也相应的水涨船高。

所有的显卡待机状态下功耗相差不大,在运行《巫师3》的时候iGame RTX 3070的整机功耗达到了427瓦,比RTX 3070竟然高了70多W,比RTX 2080 Ti也高了25W。

在运行FurMakr烤机程序时,iGame RTX 3070平台的功耗比公版RTX 3070高了64W,比RTX 2080 Ti也高了13W.

六、总结:能流畅4K的甜点显卡

终于,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如愿的超越了RTX 2080 Ti,在4K分辨率下也能比上代旗舰快上2%。

在温度方面,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的表现可算是优异,5条8mm直径的纯铜镀镍热管 + VC均热板的搭配,在我们进行了2个半小时的FurMark烤机测试之后,在GPU功耗长时间超过260W的情况下,温度竟只有66度。这也说明了散热系统可以轻松应对“一键超频”后的高负载工作状态。

当然了,如果不追求极致的性能,使用默频BIOS可以带来更好的温度以及静音体验。

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搭载的Silver Shark银鲨散热器2.0在GPU只有220W的功耗时,能将风扇转速控制在1700RPM之内,核心温度则不到63度。

RTX 3070是3000元甜点价位上第一款能够流畅运行4K游戏的显卡。在4K分辨V领下,我们所测试的15款游戏中,iGame RTX 3070 Advanced OC只在《微软模拟飞行 2020》与《无主之地3》这2个游戏中的帧率没有超过50FPS,其他游戏基本上都能在最高画质下拥有60FPS以上的运行帧率。

相信未来很短的时间之内,4K游戏会取代2K成为主流!

本文转载自https://news.mydrivers.com/1/721/721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