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数据库缓冲池详解(Buffer pool)
作者:明矾java
Buffer pool的作用
InnoDB
存储引擎是以页为单位来管理存储空间的,我们进行的增删改查操作其实本质上都是在访问页面(包括读页面、写页面、创建新页面等操作)。
而磁盘 I/O 需要消耗的时间很多,而在内存中进行操作,效率则会高很多,为了能让数据表或者索引中的数据随时被我们所用,DBMS 会申请占用内存来作为数据缓冲池 ,在真正访问页面之前,需要把在磁盘上的页缓存到内存中的 Buffer Pool 之后才可以访问。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磁盘活动最小化,从而 减少与磁盘直接进行 I/O 的时间。
要知道,这种策略对提升 SQL 语句的查询性能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索引的数据在缓冲池里,那么访问的成本就会降低很多。
即申请一块内存提前从磁盘中读取数据到内存,后续mysql访问数据都从Buffer pool 这个缓冲池里访问,减少了磁盘IO的次数,提高查询效率。
缓冲池(Buffer Pool)
在 InnoDB 存储引擎中有一部分数据会放到内存中,缓冲池则占了这部分内存的大部分,它用来存储各种数据的缓存,由下图可以看到 InnoDB 缓冲池包括了数据页、索引页、插入缓冲、锁信息、自适应 Hash 和数据字典信息等。
缓存原则
“位置 * 频次”这个原则,可以帮我们对 I/O 访问效率进行优化。
首先,位置决定效率,提供缓冲池就是为了在内存中可以直接访问数据。
其次,频次决定优先级顺序。因为缓冲池的大小是有限的,比如磁盘有 200G,但是内存只有 16G,缓冲池大小只有 1G,就无法将所有数据都加载到缓冲池里,这时就涉及到优先级顺序,会优先对使用频次高的热数据进行加载。
缓冲池的预读特性
缓冲池的作用就是提升 I/O 效率,而我们进行读取数据的时候存在一个“局部性原理”,也就是说我们使用了一些数据,大概率还会使用它周围的一些数据,因此采用“预读”的机制提前加载,可以减少未来可能的磁盘 I/O 操作。
缓冲池如何读取数据
缓冲池管理器会尽量将经常使用的数据保存起来,在数据库进行页面读操作的时候,首先会判断该页面 是否在缓冲池中,如果存在就直接读取,如果不存在,就会通过内存或磁盘将页面存放到缓冲池中再进行读取。
缓存在数据库中的结构和作用如下图所示:
mysql通过存储引擎读取到缓冲池,再从缓冲池读取数据,缓冲池就是媒介。
如果我们执行 SQL 语句的时候更新了缓存池中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会马上同步到磁盘上吗?
实际上,当我们对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修改的时候,首先会修改缓冲池中页里面的记录信息,然后数据库会以一定的频率刷新到磁盘中。注意并不是每次发生更新操作,都会立即进行磁盘回写。
缓冲池会采用一种叫做checkpoint
的机制 将数据回写到磁盘上,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提升了数据库的整体性能。
比如,当缓冲池不够用时,需要释放掉一些不常用的页,此时就可以强行采用checkpoint的方式,将不常用的脏页回写到磁盘上,然后再从缓存池中将这些页释放掉。
这里的脏页 (dirty page) 指的是缓冲池中被修改过的页,与磁盘上的数据页不一致。
总结
以上为个人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脚本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