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关注公众号 jb51net

关闭
首页 > 软件编程 > java > springboot线程池

springboot使用线程池(ThreadPoolTaskExecutor)示例

作者:返回主页云深小麦

大家好,本篇文章主要讲的是springboot使用线程池(ThreadPoolTaskExecutor)示例,感兴趣的同学赶快来看一看吧,对你有帮助的话记得收藏一下,方便下次浏览

代码仓库:gitee

线程池创建

@Configuration
@EnableAsync
public class TaskPoolConfig {

    @Bean("syncExecutorPool")
    public Executor taskExecutor() {
        ThreadPoolTaskExecutor taskExecutor = new ThreadPoolTaskExecutor();
        // 核心池大小
        taskExecutor.setCorePoolSize(5);
        // 最大线程数
        taskExecutor.setMaxPoolSize(10);
        // 队列程度
        taskExecutor.setQueueCapacity(100);
        // 线程空闲时间
        taskExecutor.setKeepAliveSeconds(60);
        // 线程前缀名称
        taskExecutor.setThreadNamePrefix("syncExecutor--");
        // 该方法用来设置 线程池关闭 的时候 等待 所有任务都完成后,再继续 销毁 其他的 Bean,
        // 这样这些 异步任务 的 销毁 就会先于 数据库连接池对象 的销毁。
        taskExecutor.setWaitForTasksToCompleteOnShutdown(true);
        // 任务的等待时间 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没有销毁就 强制销毁,以确保应用最后能够被关闭,而不是阻塞住。
        taskExecutor.setAwaitTerminationSeconds(60);
        // 线程不够用时由调用的线程处理该任务
        taskExecutor.setRejectedExecutionHandler(new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
        return taskExecutor;
    }
}

线程池参数

核心线程数量:CorePoolSize
看业务场景设置(我通常设置为CPU核心*1)

最大线程数量:MaxPoolSize
当核心线程数量都在使用状态时,会调用最大线程数量里的线程,使用的总线程不会超过最大线程数量,其余则等待(我通常设置为CPU核心*2)

队列程度:QueueCapacity
线程队列的大小

线程空闲时间:KeepAliveSeconds

线程前缀名称:ThreadNamePrefix

停机策略:WaitForTasksToCompleteOnShutdown
该方法用来设置 线程池关闭 的时候 等待 所有任务都完成后,再继续 销毁 其他的 Bean,这样这些 异步任务 的 销毁 就会先于 数据库连接池对象 的销毁。

任务的等待时间:AwaitTerminationSeconds
任务的等待时间 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没有销毁就 强制销毁,以确保应用最后能够被关闭,而不是阻塞住

拒接策略: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线程不够用时由调用的线程处理该任务

线程池测试1(核心线程数量)

结果: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量轮训执行

线程池测试2(当核心线程数量和最大线程数量不够时)

随机睡眠0-10000毫秒
new Random().nextInt(10000)

结果:

当5个核心线程数量不够用时,使用最大线程数量里的线程
当最大线程数量不够用时,使用主线程执行该任务

// 线程不够用时由调用的线程处理该任务
taskExecutor.setRejectedExecutionHandler(new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

总结

到此这篇关于springboot使用线程池(ThreadPoolTaskExecutor)示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springboot线程池内容请搜索脚本之家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脚本之家!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