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细了解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基于货币流通域的分析

随着稳定币近年来的扩张速度超出预期,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亦愈发深入。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货币流通域”这一全新的分析视角,从空间、制度与功能等维度系统分析了稳定币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理论逻辑。基于货币流通域视角,本文结合最新的案例与数据,进一步揭示了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现状,并为加强稳定币监管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系统应对货币流通域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总体而言,本文的分析框架为理解稳定币的全球扩展及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深远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撑。
本文发表于《国际经贸探索》2025年第8期,为方便阅读,本问分为上、下两篇刊出,此为下篇。
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基于货币流通域的分析
货币流通域视角下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现状
基于货币流通域的视角,我们不仅能够更好理解“为什么加密货币及稳定币难以监管和遏制”,即根源在于新货币流通域的制度缺失,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脉络。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货币流通域的边界消融。稳定币去中心化与全球流通特性模糊传统货币的地域界限,尤其在美元稳定币被传统支付机构采用时尤为显著;其二是货币权力的重塑。美元稳定币无需银行账户与传统支付网络即可交易,降低使用门槛,扩大美元流通范围及国际货币权力;其三是公私货币的竞争。稳定币依托市场驱动形成全球网络,与国家主导的CBDC扩展模式显著不同;其四是挑战监管。全球缺乏统一监管标准,导致稳定币在跨境流通中形成监管真空,增加金融风险并便利非法活动。本部分将结合最新数据与案例,从这四方面深入分析稳定币(主要是美元稳定币)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多重冲击。
货币流通域视角下的边界消融:法定货币国际流通的基础设施与稳定币加速融合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依赖传统银行系统和SWIFT网络进行跨境支付,但由于在清算和结算过程中涉及多重中介(交易双方及中介银行等)、反洗钱和反欺诈合规审查等环节,普遍存在交易费用高、速度慢、透明度低等问题。相较而言,稳定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大幅简化国际转账过程,发送者只需将稳定币直接转移到收件人的钱包地址。在这个过程中,交易会由区块链网络审核和批准,确认后便可将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透明度、安全性和结算的即时性(BIS, 2023)。尽管稳定币支付提供商受到与法定货币类似的反洗钱法规的约束,但转账时间仍然远低于传统跨境支付系统。近年来,随着区块链基础设施取得巨大进步(每秒钟能执行数千笔交易的高性能区块链陆续投入应用),稳定币跨境支付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得以充分体现(Adachie et al.,2022),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开始选择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Token Terminal的统计显示,过去四年间(2020-2024)全球月度稳定币转账量增长了十倍,从每月1000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由于稳定币交易中涉及大量自动化交易程序,帮助执行稳定币套利、流动性提供和做市等活动。因此Visa进一步调整了算法,来体现稳定币用于转账支付的实际规模。经过调整后,2024年10月全球稳定币的转账量为5120亿美元(2019年10月仅为178亿美元),交易次数1.195亿,表明稳定币在全球支付和跨境交易中的市场需求强劲。此外,稳定币具有全年无休运行的特点,在周末也能保持较高的交易水平。
除交易数据外,许多支付领域的传统公司和新兴金融科技平台近期都在加快推进稳定币在传统支付系统中的应用。首先是互联网支付平台加快涉足稳定币业务。其中PayPal于2023年8月推出支付稳定币PayPal USD(PYUSD),以期简化和加速其庞大的全球用户网络的交易流程。2024年10月,PayPal与安永合作,使用PYUSD完成第一笔稳定币商业汇款。同月,另一家互联网支付巨头Stripe宣布与Paxos合作支持稳定币支付;其次是传统支付机构积极整合稳定币支付。作为全球第二大卡支付组织的Visa,早在2023年9月就成为首批大规模使用Solana区块链进行稳定币结算的大型金融机构之一。2024年10月,VISA又宣布成立区块链平台VTAP,帮助机构自主发行和运营稳定币;最后,作为当前全球支付系统的核心,SWIFT也在积极兼容稳定币。例如,BVNK推出了与SWIFT兼容的支付解决方案,使企业能够便捷地在美元、欧元和稳定币之间进行兑换操作。日本三大银行也开始探索稳定币与SWIFT的结合,试图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并降低相关费用。稳定币支付已获得越来越多的主流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认可,未来将会加速嵌入全球金融体系,逐步改变现有的支付模式和货币流通方式,这一趋势正在导致由国际货币体系主导的货币国际流通形式与范围发生变化,也加快了法定货币流通域和加密货币流通域边界的消融。

货币流通域视角下的权力重塑:非美货币的主 权遭受更加剧烈的冲击
从理论层面来看,与美元等法定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可能对一些国家的货币主 权构成挑战。特别是在一些通货膨胀严重或货币贬值的国家,公众可能更愿意使用与外币挂钩的稳定币,而不是本国的法定货币,这不仅会导致资本外逃及“美元化”现象的加剧,而且也削弱了本国货币的功能(Frost et al., 2021;Garita et al.,2024)。前美国货币监理署代理署长布鲁克斯也认为,由于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市值达数千亿美元,且支持的交易量超过万亿美元,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高通胀国家公民选择使用美元支持的稳定币作为合成储蓄账户。他们不需要在当地银行开立账户,只需要互联网连接。同时许多稳定币支付利息,交易费用很低甚至为零,这使得他们可以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以相对稳定的美元形式储存劳动价值。甚至在一些宣称公开放弃美元的国家(拉丁美洲和非洲),亦有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在提供稳定币储蓄和支付选项。
在本轮美联储极端宽松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周期中,美元稳定币已发展成为获取美元的重要替代渠道。尤其是在本币不稳定或贬值的国家,民众更愿意将财富转移到稳定币中,以避开本币的贬值风险。数据显示,2024年在17个国家或地区(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在为获得稳定币而支付的溢价平均比标准美元价格高出4.7%,这些国家付出的溢价总额将达到47亿美元,并预计将在2027年增至254亿美元。其中,阿根廷的“稳定币溢价”最高,达到30%,其次是尼日利亚的22.1%,这表明当地居民和企业对稳定币有极高的需求。这些国家的本币贬值严重,经济不稳定以及货币美元的传统渠道受限,导致人们转向稳定币来保护资产;在上述一些国家中,稳定币在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购买比例也出现激增。根据Bitso公司的数据,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拉丁美洲地区购买的加密货币中有38%是比特币,30%是稳定币。而在阿根廷,美元稳定币的购买比例高达60%,不仅远超比特币13%的水平,而且是拉美地区最大的稳定币购买方。Bitso发现,当阿根廷比索的价值在2023年7月跌破0.004美元时,阿根廷稳定币的月度交易额在次月飙升至100万美元以上,而在2023年12月跌破0.002美元时,稳定币交易额则在次月超过了1000万美元。与此同时,由于稳定币购买量最大的时期是每月的第一周,表明阿根廷人在收到工资时就购买稳定币以保护财富。

货币流通域视角下的公私竞争:央行数字货币的部署进展与国际流通明显滞后
从理论层面来看,CBDC作为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提供了合法、受监管的数字支付手段并降低了交易成本,其广泛引入以及相应的针对性监管可能会为加密货币创造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导致其部分优势在长期内消失(Laboure et al.,2021)。尤其是随着人们对CBDC的信任提高,可能使稳定币无法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而存在(Ozili, 2023)。近年来,欧洲央行(ECB)积极推动欧元CBDC的研发和落地,其中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想通过数字欧元对抗稳定币等新兴力量在支付领域取得垄断地位。
然而从事实来看,稳定币与CBDC在新货币流通域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数据显示,尽管当前全球有超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启动CBDC的研发工作,但大多数都处于研发的中早期阶段,离试点和真正使用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根据Statista的统计,截至2025年1月,只有中国、尼日利亚、巴哈马和牙买加的CBDC项目处于“活跃”状态,但其在国内的渗透率(市场份额)均未超过0.2%,这也限制了其在跨境流通层面的进展。从政策实践来看,CBDC的发展同时受限于国家治理能力与政策变化,这在尼日利亚和美国的案例中得到深刻体现。
其中,尼日利亚政府为应对加密货币冲击,于2021年2月禁止尼日利亚商业银行从事任何加密货币交易。随后于当年10月发行了央行数字货币eNaira,希望能取代基于加密货币的非正规活动。然而,根据Ree(2023)统计,在eNaira推出一年后,官方的eNaira钱包约有98.5%已被放弃,只有1.5%被积极用于交易。而在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期间,尼日利亚的加密货币交易量却同比增长9%,达到567亿美元。加密货币交易所KuCoin表示,许多尼日利亚公民不仅没有积极使用eNaira,反而将加密货币(尤其是稳定币)作为存储和转移资产的替代方案。而在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期间,稳定币在尼日利亚的使用率进一步提升,使得尼日利亚的稳定币流入量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40%左右,是第一大稳定币使用国。最终,尼日利亚政府不得不于2024年1月宣布取消加密货币禁令,并表示将联合尼日利亚银行、金融科技和区块链公司组成的财团开发奈拉稳定币cNGN。由此可见,在缺乏技术和经济治理能力的情况下,CBDC并不能有效地与美元稳定币等全球稳定币竞争。
第二个案例是美国政府在发行CBDC与支持美元稳定币之间存在激烈的政策博弈。其中,美国民 主 党方面支持美联储发行美元CBDC,其认为CBDC作为一种官方行为,一是可以帮助美国在制定涉及CBDC 的国际数字金融交易标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可以抑制私 营部门在数字美元方面的权力扩张过快。2022年,美联储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开展的“汉密尔顿项目”(Project Hamilton),旨在探索CBDC的技术可行性,在为数字美元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同时,通过政府主导的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与发展主导权(包宏,2022)。但相较而言,共和党人则认为,正是在没有CBDC 的情况下,美国的支付行业才出现了持续的创新,而美联储的CBDC可能会通过“占领该领域”来挤出上述创新。随着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美元稳定币获得了更大力度的支持。其不仅大力支持国会推进针对数字资产的立法,强化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及整个数字资产市场的监管,而且还通过行政命令禁止联邦机构创建CBDC。作为全球第一大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和第一大经济体,特朗普的政策将进一步巩固美元稳定币的垄断地位,并可能对货币流通域的公共政策制定产生国际示范效应。

货币流通域视角下的监管挑战:国际监管的灰色地带持续扩大
由于稳定币的技术特点和不同地区监管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其往往游走于现有国际货币监管框架的“灰色地带”。近年来,随着稳定币的流通范围日益扩大、去中心化稳定币及去中心化洗钱工具的使用以及中心化稳定币发行商的“权力滥用”等因素,其对国际监管的挑战亦愈发严峻,尤其是导致跨流通域的犯罪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监管与制裁。具体来看:
随着去中心化稳定币(如DAI)和去中心化混币器的出现,用户可以在无需依赖第三方机构的情况下完成交易,从而规避监管。
例如,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将大额稳定币资金拆分至多个地址,随后通过混币器进行多次交易,实现资金的“洗白”,最终重新汇总成“干净”的资产。
早在2019年,美国财 政 部下属的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便将Tornado Cash列入制裁名单,指控其涉及超过7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洗钱活动,禁止美国公民和企业使用该服务。然而,这并未能彻底遏制其运作。
202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国税局(IRS)逮捕了Tornado Cash的创始人,指控其通过混币器协助犯罪分子洗钱超10亿美元。然而,截至目前,该混币器仍在运行,其中相当一部分交易涉及稳定币。据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统计,自2020年以来,混币器的交易量大幅增长,2020年第四季度首次突破10亿美元,2021年第一季度后更是长期维持在20亿美元的水平。
与非法活动相关的加密货币地址中,约10%的资金都会经由混币器进行转移,这使得监管机构难以追踪犯罪资金的流向。对于我国的而言,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加密货币已成为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灰色产业的主要洗钱渠道,不仅美元稳定币USDT是主要涉案币种,而且还融合了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和混币器的使用(王晓伟,2022)。
中心化稳定币发行商处于两个货币流通域的“弱监管”地带,其权力滥用问题愈发突出。
作为加密货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稳定币发行商在市场中扮演着类似传统金融体系中银行的角色。
部分发行商存在抵押品虚增、操纵市场等不当行为。以全球最大美元稳定币发行商Tether为例,其长期因未能严格遵守1:1抵押品比例的质疑而备受争议。
2023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其处以4100万美元的巨额罚款,原因在于其虚假陈述了充足的美元储备情况,误导了客户和市场。
但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存在与美元稳定币流通范围相匹配的监管机构与政策,其堵点在于难以对美元稳定币发行商进行域外监管与约束。
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美元稳定币及其发行商具有超然的市场地位。目前来看,这一情况将随着特朗普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得到强化。

政策建议
本文的核心观点认为,加密货币的出现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使货币的流通域发生深刻变革。而作为能够横跨法币流通域与加密货币流通域的桥梁,稳定币近年来不仅大幅促进了加密货币生态的发展,而且通过赋予法定货币去中心化、数字化和全球可达性等特征,导致传统金融监管手段与制度的失灵,并从多个方面对国际货币体系构成持续冲击。
为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货币流通域的制度建设入手,即针对新货币流通域的特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框架和技术能力。
在当前阶段,货币流通域的制度设计面临两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是在新的货币流通域中,公共部门无法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选项,导致稳定币占据主导地位。
二者本质上是“国家—市场”二元货币权力的竞争;第二个问题是美元稳定币的“一家独大”。
本文提出的如下政策建议:
应在全球范围内尽快推动针对稳定币(尤其是美元稳定币)的监管落地,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当前的困境不在于没有可参考的政策文件,金融稳定委员会早在2022年就发布了全球稳定币的监管报告(FSB,2022),欧盟也于2023年5月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的加密货币法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条例》(The Markets in Crypto Assets regulation bill,MiCA),主要问题在于各国的监管态度与能力存在巨大差异。
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苦美元稳定币久矣”,建议我国积极发起国际合作,力争在国际层面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通过建立并落实全球统一的监管框架和技术平台,全面维护国际金融秩序。
建议以CBDC或数字特别提款权(eSDR)为切入点,加快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稳定币的崛起不仅表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还指出数字化手段可能是一个关键且有效的改革方向。在货币流通域的视角下,CBDC或eSDR都是可以考虑的改革选项。其中,作为国家主导的数字货币,CBDC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使其在跨境支付和金融稳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也能保留国家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控制权,但难点在于如何确保各国CBDC的研发与应用步调一致,并且具有较强的互操作性。
对此我国可以积极作为,大力推广数字人民币和央行数字货币桥的经验,吸引更多国家加入CBDC的研发与跨境使用;而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看,由IMF等国际组织发行超主 权货币从长远看是取代美元本位的一个选项,并且eSDR也具有跨境使用方便灵活、实际币值更加稳定的优势(管涛,2023)。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在CBDC之外更加现实的国际货币选择。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可发动更多国家积极参与,探索由IMF主导发行与SDR挂钩的稳定币,缓解发展中国家对美元稳定币的依赖以及自身技术实力与金融治理能力的不足。
建议在可控范围内促进稳定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
由于具有区块链支付即结算的优势,CBDC和稳定币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都将对跨境支付网络建设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刘东民、宋爽,2020)。
稳定币除了可以用于支付和汇款,还可以与证券、贷款等传统金融产品结合,推动智能合约在金融交易中的应用。
这种融合有望提高金融交易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市场的效率(Feyen et al., 2021)。
在保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推动稳定币在合法监管框架下的创新应用,具有多项益处。我国可以考虑在香港和澳门等地探索港币、澳元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创新与应用,作为一个观察试点。一方面可探索建立兼顾效率与安全的科学合规框架;另一方面可探索吸引金融机构、区块链行业开发稳定币的创新应用,特别是在跨境场景中尝试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创新组合,实现“主 权可控、市场增效”的双轨制。
以上就是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基于货币流通域的分析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稳定币冲击国际货币秩序的资料请关注脚本之家其它相关文章!
本站提醒: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内容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