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存量流量模型是什么?一文介绍
存量-产量比是一种量化资产稀缺性的数学模型。它源于古老的商品分析,用于研究供应趋势如何决定未来的价格。本文试图将一项资产的当前存量(即当前库存量)与其流量(即每年进入市场的添加供应量)进行对比。
从数学上讲,存量产量比衡量的是按当前生产速度生产当前库存所需的时间。从历史上看,存量产量比较高的资产更稀缺,也更值钱。例如,黄金和白银——由于其年产量相对于总储量而言相对有限——具有较高的存量产量比,因此是良好的保值手段。
该模型应用于加密货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评估供应稀缺性对市场价格影响的方法。匿名分析师 PlanB 最初提出BTC存量流量模型,将其应用于比特币完善的供应计划,这一方法由此引起了国际关注。自此,“BTC 存量流量”一词成为比特币估值争论的内核,影响着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机者。
比特币存量流量模型如何预测比特币的价格?
BTC 的存量-流通量模型基于“价值源于稀缺性”的理论。通过测量比特币的有限数量,并将其与新比特币的产出速度进行比较,该模型计算出市场稀缺性可能如何影响长期价格走势。本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新产出的比特币数量(流量)越少,而现有比特币的供应量(存量)增长缓慢,比特币就会变得越稀缺,理论上也就越有价值。
BTC 库存流量模型的关键原则
- 可预测的供应计划。比特币的货币政策在其区块链中被硬编码。减半机制旨在有计划地减少新的比特币产出,从而降低比特币的稀缺性。每210,000个区块(或大约每四年)将区块奖励减半一次。
- 稀缺性与估值。随着比特币流通量的减少,其存量与流通量的比率上升。存量与流通量的比率越高,生产出足够多的比特币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就像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通过开采使全球黄金产量翻一番一样。这种稀缺性效应总是伴随着市场估值的上升。
- 历史价格相关性。绘制 BTC 存量与流通量的关系图,每个减半周期都会呈现出以下模式:
- 2012 年减半之后,比特币的价格从约 12 美元上涨至 1,000 多美元。
- 2016 年减半之后,它从约 650 美元上涨至约 20,000 美元。
- 继 2020 年减半之后,BTC 从约 8,500 美元上涨至 2021 年的 60,000 多美元。
- 市场心理与预期。投资者喜欢预测这些减半点,从而在出现稀缺性之前创造更多需求。这是一个自我强化循环的一部分,在这个循环中,BTC 的存量-流量模型不仅显示了稀缺性,还有助于塑造市场情绪。
- 数学预测。PlanB 的模型基于存量流量比 (S2F) 与比特币市值的对数回归曲线。该相关性长期呈现稳定趋势,表明稀缺性是解释比特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尽管该模型远非理想,但它通过将比特币算法得出的稀缺性与其宏观经济估值模式联系起来,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比特币的存量流通比高吗?
是的,比特币拥有所有实体和虚拟资产中最强的存量流通比之一,而且由于其减半机制,存量流通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存量流通比是衡量稀缺性的指标:价值越高,资产供应量膨胀的难度就越大。
根据最新的 BTC 存量流量比(2024 年减半后),比特币的 S2F 值计算约为 112,这意味着需要大约 112 年的矿产产量才能使比特币的当前供应量翻一番。这与黄金(传统上衡量稀缺性的指标)的水平相似,甚至更高。
比特币高存量流量比背后的最重要因素
- 固定供应上限。比特币的总供应量上限为 2100 万枚,这是其经济设计的支柱之一。与法定货币不同,没有任何中央机构可以增加其供应量,从而确保其长期稀缺性。
- 减半事件。每四年,比特币的区块奖励减半一次:
- 2009年:每个区块50比特币
- 2012年:25比特币
- 2016年:12.5比特币
- 2020年:6.25比特币
- 2024年:3.125比特币
每次削减都会减少流量(进入流通的新币数量),从而增加 BTC 的存量流量比。
- 通货紧缩发行模型。货币流通量的下降导致比特币的添加货币供应量随时间呈指数级减少。这种渐进式的通货膨胀与法定货币体系截然不同,在法定货币体系中,央行可以无限量地印制货币,并通过货币稀释其供应量。
- 市场影响。比特币或黄金等高S2F比率资产传统上被认为是良好的价值储存手段。高比率意味着持久性、可预测性和抗通胀性——所有这些都对长期投资者和机构具有吸引力。
- 与其他资产的比较:
- 银:S2F 比率 ~20
- 黄金:S2F 比率 ~60-70
- 比特币(2024 年):S2F 比率约为 112
这种差异凸显了为什么其他人将比特币称为“数字黄金”——它将稀缺性与流动性和可验证性结合在一起。
由于每次减半都会使比特币的发行率减半,其存量流量 BTC 模型显示该比率将进一步增加,从而强化了比特币逐渐稀缺的概念。
比特币的存量流量公式是什么?
存量产量比公式很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影响巨大。它用资产的当前供应量(存量)除以年产量(流量)来计算稀缺性。
对于比特币来说,它写为:
存量流量比 (S2F) = 流通中的比特币总量 / 每年开采的比特币数量
这个等式确定了按照这个生产率需要多少年才能生产出与当前供应量相等的数量。
示例:计算 BTC 存量流量比
我们用 2024 年后减半的近似数字来说明:
- BTC 总供应量(存量):约 1970 万 BTC
- 每年新开采的 BTC(流量):约 164,000 BTC
S2F=19,700,000/164,000≈120
这意味着,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大约需要 120 年才能使比特币的流通供应量翻一番。
BTC 库存流量模型中的公式如何发挥作用
PlanB 的 BTC 存量/流通量模型并非简单的比率方程——它使用回归模型中的 S2F 值来估算未来的价格水平。预测价格的公式(对数刻度)如下:
ln(价格)=a+b×ln(S2F)
在哪里:
a 和 b 是从过去数据回归的常数。
使用对数尺度可以轻松预测比特币相对于其日益增长的稀缺性的指数增长。
公式的关键要点
- 可预测的稀缺性。由于比特币的供应计划是公开且已知的,因此可以预测几十年后的 S2F 比率——这是传统资产无法做到的。
- 与市场周期的相关性。从历史上看,比特币的市场价格与BTC的存量走势图走势非常接近,尤其是在每次减半之后。这种相关性证实了稀缺性(以S2F为代表)是持续强劲的价值驱动力。
- 动态流量减少。每次减半都会使该比率翻倍(因为流量减少了一半),从而使比特币的稀缺性呈指数级增长。这是 PlanB 存量/流量 BTC 模型的内核机制,该模型将每个减半周期与大牛市同步。
- 该公式的缺陷。尽管该模型正确地平衡了供给侧动态,但它未能充分反映需求、宏观经济调整或市场情绪的变化。当外部因素赶上稀缺性效应时,价格可能会出现分化。
可视化关系:BTC 库存流量图
BTC 存量流量图以对数图的形式绘制了比特币过去价格与其 S2F 比率的关系。它通常绘制如下图表:
- 减半事件(作为拐点),
- 根据 S2F 比率推断的期货价格线,以及
- 围绕预测趋势线移动的实际价格数据。
无论波动如何,长期趋势都遵循人为制造的比特币稀缺性和日益普及的采用率。
了解比特币存量流量模型
比特币的存量流量比 (S2F) 框架仍然是加密货币世界中最具争议且最有力的估值指标之一。它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的比率来计算稀缺性,从而将比特币数学上预先设置的供应计划与其长期市场价格相协调。与供应量可能根据需求增加的传统资产不同,比特币的供应是数学上预先设置的,分析师现在可以高精度地预测未来几十年比特币的 S2F 比率。
PlanB 的 BTC 存量/流通量模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化方法来观察比特币价格在每个减半周期内的走势。该模型过去曾显示,稀缺性增长与价格上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投机、宏观经济或流动性周期导致的短期市场下跌也很常见。
BTC 库存流量模型为何重要
- 它提供了一个量化的估值框架。BTC 的存量流通量模型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衡量比特币稀缺性的真实指标——这一点往往被传统的市场分析所忽视。通过保持比特币的数字形式,该模型使投资者能够评估其长期潜力,而无需考虑每日价格波动。
- 它证实了比特币“数字黄金”的叙事。每次减半,比特币的存量流通比都会更接近黄金,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通缩型价值储存资产的地位。在这个比喻中,机构接受度和投资者情绪得到提升,BTC 成为当代投资组合中可接受的价值储存工具。
- 它提供了长期视角。尽管短期波动可能与预期不同,但 BTC 的存量/流量图始终能够展现比特币的算法稀缺性如何支撑其价格周期。该模型的优势在于其长期导向,关注潜在的供应驱动因素,而非市场噪音。
当前 BTC 存量流量展望
在当前的市场周期中,比特币的存量流通比 (S2F) 约为 110-120,甚至比黄金的存量流通比还要低。该模型估计,在 2024 年减半后,未来几年内,基于 S2F 的比特币价格区间将在 10 万美元至 15 万美元之间——前提是历史相关性保持不变。话虽如此,该模型只是一个理论规则,而非确定性指标。宏观经济变化、需求波动和监管变化可能会对实际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批评与不足
虽然 BTC 存量流量模型有助于说明比特币的稀缺性,但批评者也发现了一些缺陷:
- 过于简单:假设需求保持不变,但在动态市场中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 外部变量:经济周期、地缘政治和投资者情绪通常是扰乱模型预测的变量。
- 统计有效性:一些分析师认为,存量产量与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尽管存在这些批评,但 BTC 的存量流量模型仍然是宏观比特币分析的支柱之一,提供了一个连贯的框架来处理其独特的货币架构。
到此这篇关于比特币的存量流量模型是什么?一文介绍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比特币存量流量模型解析内容请搜索脚本之家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脚本之家!
本站提醒: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内容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