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chain CEO深度分析:将热门内容打造成区块链资产进行交易
Olaf Carlson表示,观察到机构投资者与散户对Meme币的态度出现巨大分歧。机构投资者将Meme币视为赌 博和零 和 游 戏,但散户具有高度热情。人们在对Memecoin的理解上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缺失环节 。这一缺失环节与社交效应密切相关。
他指出,通过参与Memecoin这些前沿的热点信息市场,也就是对某条内容未来的传播力进行押注,即使那些没有参与这个市场的人,只是在浏览这些内容,那些交易者和市场参与者实际上也在为浏览这些内容并希望对其进行筛选的人们组织着全球的信息。所以,这些交易者是为了最终盈利而成为筛选者,相互竞争以预测各种信息未来的受欢迎程度。如果我们能让每一条帖子都变成一个“代币”,那么这些着眼于未来价值的竞争市场,就不会让人觉得像零和博弈,而是实际上具有组织整个世界的这种积极的外部效应。
他认为,这是社交媒体的未来,它将帮助用真实的市场取代那些关键的专有算法来组织世界。
以下为演讲全文:
今天我想稍微谈一谈过去几年在加密货币领域我所观察到的一个趋势。这些是主要观点。我从未见过像这样在像我这样的机构加密货币投资者和像 Polychain 这样的公司与加密货币的散户参与者之间对Memecoin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分歧的情况。我收到了一些朋友的消息,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只是因为我一直感兴趣,他们才开始感兴趣。
而且我觉得,对于加密货币的机构投资者,人们很快将Memecoin归结为 赌 博 投 机、零和博 弈 等等。然而,我觉得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发生。过去几年我一直思考,因为有那么多人对加密货币感兴趣,他们并非来自线上,他们并非是从线上扑克、线上老 虎 机转而投向加密货币,也不是觉得加密货币市场是热门投资领域。
我认为,在投资领域,存在着某种被忽视的因素,而零售投资者似乎凭直觉能够有所察觉,尽管他们可能无法给出确切的解释。因此,在过去几年里,我一直在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我认为,对于其中的缘由,我们在理解上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缺失环节 。这一缺失环节与社交效应密切相关 。实际上,这并非简单的个人投机行为,而是类似于参与一场大型多人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们既是队友,又是竞争对手,他们相互协作、相互竞争,共同推动市场的运行。
所以我认为我想尝试一下,看看这些市场是否具有某种社会阶梯性,我认为这实际上就是社交媒体上的情况。所以,我看到这种情况有几种发展方式,即社交媒体上的人们和主流培训中的人们之间存在这种合并行为。其中,最先能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平台就是TikTok。有时,人们会在某些视频下发表评论,声称自己投资了某种代币,而实际上他们并未进行真实投资。这一行为更多是一种戏谑表达。在早期阶段,我便留意到了此类内容。我认为,这类内容极有可能迅速广泛传播。
因此,在这一现象中蕴含着一种文化意识,即对于能够提前发现具有传播潜力的互联网内容的认知 。人们认为这类内容有望迅速广泛传播,尽管目前尚未达到火爆的程度 。不知您是否认同这一点?同样地,在加密货币主流市场中,常常可以看到人们讨论追踪特定地址。然而,他们往往并不确切知晓这些地址背后的所有者是谁。
他们不一定清楚这些地址进行资产买卖的原因。尽管如此,他们仍在跟踪这些地址。实际上,人们在这些市场进行交易时,会将跟踪这些地址作为一种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交媒体以及主流平台上,即便只是在讨论加密货币投资,“关注”这一行为背后所反映的现象都惊人地相似。那么,注意力经济、社交媒体与以最基本形式呈现的市场经济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所以,我们能否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云服务呢?这就是 Thera Cloud 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像应用程序或 YouTube 这样的平台,它们直接向创作者支付报酬,比如公司会因为创作者在平台上拥有热门内容而向其支付费用。粉丝向内容创作者打赏或为创作者提供的某种优质服务付费,这种做法也越来越流行。
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当前的发展趋势,我觉得这很有趣,但拥有大量粉丝的人所产生的大部分影响力实际上是在平台之外变现的,所以他们并非因为拥有热门的 Instagram 账号而直接在 Instagram 上获得报酬。他们通常会签订一些场外合同来推广某个品牌、转发某些内容,甚至推出自己的网红产品。
在当前这种格局下,云服务正逐步实现货币化,但这一进程的效率,在我看来,十分低下。在现有的社交关系网络中,人们大多倾向于参与资本体系之外的衍生合约交易。举例而言,即便某个人在Instagram平台上拥有高达5000万的粉丝量,他也并不会直接从该平台获得经济回报。为了将自身在这一平台所积累的影响力转化为实际收益,他往往需要主动联系某些能源企业或护肤品牌等,尝试与之达成合作协议 。
显然,我认为这是一个效率极低的市场。它依赖于网红与某些品牌之间的一次性协商合同,这种合作方式成本极高,而且流动性极差。还有平台或协议本身。比如在 Instagram 这种情况下,他们对这些衍生合同的范围和规模毫无了解,也看不到在他们的平台上生成的粉丝图谱以其他方式被变现的情况。
而且他们确实不清楚这种变现是如何发生的,也不清楚其规模。当然,他们也不从中抽成。所以,如果你是这些允许网红建立社交图谱的平台,当网红将这些图谱变现时,你不会从中分一杯羹。我还认为,总体而言,在这些社交图谱中,内容筛选工作相对来说报酬较低。所以我们正在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发展,即创作者直接从平台获得收益,也就是所谓的衍生合同正在通过平台逐渐渗透进来。
要知道,只是在流媒体平台接管之后,才有了用户仅仅因为受欢迎就能获得报酬的情况。不过,这其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平台直接向用户支付报酬,让他们变得受欢迎,但决定这种受欢迎程度的算法却是由这些平台自己制定的。所以,我觉得这有点奇怪,因为这本质上有点像计划经济,只是披了一层市场的外衣。
所以我认为这种衍生合约、货币化、转移到平台的趋势会持续下去。但有点奇怪的是,与此同时,这些平台通过其专有的算法来决定哪些内容会脱颖而出。所以这就引出了关于这种加密货币市场的问题,对吧?
我们是否能够以交易货币的方式来对帖子进行 “交易” 呢?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特定的帖子进行投资。比如,我愿意就某个帖子的传播热度进行 “下 注”。而且如果我能在围绕这种 骗 局 构建社交图谱方面抢先一步并予以纠正,那么我就会得到这个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的报酬,这与在加密货币方面抢先一步的情况非常相似,即后来的参与者实际上是在为你的先见之明买单。那么,能否在这些平台上建立一种报酬激励机制,用实际的市场力量取代那些决定哪些内容能脱颖而出的专有算法呢?这样就不再有算法了。
实际上,是市场参与者和交易员决定了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内容。然后一旦我们通过市场力量将这种信息流组织起来,我们能否将支付给影响者的款项纳入平台体系,这样你就不再需要通过这些衍生合约,或者与某个屏幕上的面孔达成某种协议来获取信息平台的报酬。
下面进一步比较这类加密货币市场与内容市场。在与那些几乎每日都进行新币交易的投资者交流时,我了解到,他们获取超额收益的首要方法是跟踪那些已经盈利的投资者。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个基于财务状况的去中心化社交图谱,在这个图谱中,人们通过关注某些钱包地址,并有可能模仿这些钱包的交易操作来进行投资。这些被关注的钱包可能也在关注其他钱包,其他人也可以模仿这些交易操作 。
因此,这里存在一种社交图谱,它叠加于实际参与这些加密货币交易的地址之上。可以说,加密货币领域的推特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一概念的粗糙且低效的版本。在该平台上,人们关注他人,一方面是为了获取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也是期望获得投资收益,实际上,人们通过推广各类资产等方式在这个平台上实现盈利。然而,这种模式目前较为简陋且效率低下,我认为其具备极大的优化潜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转发内容等行为中找到类似跟单交易的要点呢?在这类市场中,一种可行的盈利策略是尽早关注并投入那些有价值的帖子。同样地,在交易领域,人们可以追踪某些盈利的交易员,或是借鉴他们的交易模式, 对吧?具体而言,就是关注那些能持续产生盈利的钱包地址。同理,在内容领域,关注那些发布的内容有望广泛传播并引发关注的发布者。
那么,针对这两种图谱,我们该如何将其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社交图谱,从而把为获取收益而关注的地址信息,以及为获取内容而关注的账户信息融合为一体呢?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使帖子本身具备类似加密货币的属性,能够在承担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进行交易 。例如,在第三种概念模型中,我们可以设想,发布一篇帖子需花费1美元,这个数值代表该帖子的初始价值;每一次转发,都相当于向该帖子投入1美元。
因此,创作者与投资者能够基于自身在这一体系中的参与情况,按比例从帖子未来的热度提升中获取收益。此外,若要将其打造成一款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自动交易机制至关重要。在这种机制下,用户无需手动操作出售其投资的帖子,交易过程将自动完成。基于上述机制构建的社交图谱,当有用户发布新内容时,关注者能够及时收到通知;甚至可以设置为自动转发,从而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类似于当你所关注的地址配备了能够提供有效交易信号的智能程序时,系统自动执行购买操作。
因此,对于终端用户而言,这里关乎盈利的关键在于相对而言要尽早参与,无论一条帖子最终获得 1000 万次点赞或转发,还是仅仅 1 万次,重要的是相对于那些绝对数字你处于什么位置,因为会有一定比例的用户可以说赚到了钱,因为他们参与得早,而且转发的内容确实与社交网络或你的相关性较强。
比如,如果你是最后转发或重新发布某条内容的人,而且在你之后再没有人转发,那就很明显,你对这条信息、对这个网络中的信息毫无贡献。而如果你是某个病毒式传播内容的第一个转发者,那显然你对这种社交信息网络贡献很大。
有趣的是,当我们审视市场价格时,会发现其通常呈现出一种波动变化的态势。同样地,以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帖子为例,就像在TikTok上出现的某些热门内容,它们往往会迅速走红并广泛传播,但随后便逐渐销声匿迹,如同某些经济指标在短期内出现异常波动后又回归均值一样。这种现象在价格走势上也有所反映。
然后通常你可能会忽略掉这里,因为当这些代币归零时,这正是很多人对市场产生怀疑的地方,感觉就像零和博弈,对吧?这个东西涨了,那个东西跌了。但有没有创造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呢?归根结底,这基本上就是扑克或者某种赌 博应用,根本指向不了任何东西。但有趣的是,这些TikTok帖子最后都归零了。
所以它先是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然后消失,但其实它永远存在。这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成为病毒式传播,而是为了永远占据算法的顶端。它是一条有用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开来,但后来变得不再有用,于是就逐渐消亡消失了。
所以,如果我们能让每一条帖子都变成一个“代币”,那么这些着眼于未来价值的竞争市场,就不会让人觉得像零和博弈,而是实际上具有组织整个世界的这种积极的外部效应。
因此,通过参与这些前沿的热点信息市场,也就是对某条内容未来的传播力进行押注,即使那些没有参与这个市场的人,只是在浏览这些内容,那些交易者和市场参与者实际上也在为浏览这些内容并希望对其进行筛选的人们组织着全球的信息。所以,这些交易者最终是为了盈利而成为筛选者,相互竞争以预测各种信息未来的受欢迎程度。
这最终会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这种市场所带来的积极外部效应。所以很多东西会逐渐,嗯,相对快速地趋于一致,但我认为我们还没有完全突破。
因此,首先,这些不透明的算法将被市场驱动的价格所取代,这样一来,内容创作者和交易者就能直接从他们所参与的事物的盈利和受欢迎程度中获益。
从代际视角来看,此类情形屡见不鲜。无论年轻一代所从事的活动看似多么缺乏实际价值,亦或是那些精英群体在闲暇周末出于娱乐目的进行的行为,往往会在未来演变成具备商业价值的技能。以当前情况为例,精通交易操作这一行为,实际上可能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预测未来趋势、开展盈利性 交易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素养。此外,诸如TikTok、推特、Instagram 等信息传播与交易活动的平台,均存在一种替代性的收入模式,即通过收取交易费用实现盈利 。
因此,与其在所有内容中插入广告,实际上有一种方法可以基于用户互动来实现盈利,因为用户都在参与这种全球性的风险与回报金融市场,以组织世界的信息。最终平台可以收取费用。当然,在这些市场中盈利,你就能获得关注者并赚取现金。所以这里有一些我认为有趣的延伸。
一种情况是,用户账号实际上变得类似于可交易账号,即你可以投资某个推特账号,投资该用户。同样,在这种模式下,如果你进行跟单交易,那么每个失败者发布的帖子都会模仿投资该用户的那种财务收益。所以这种用例也得到了涵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对人进行交易的模式,或者可以称之为类 “个人股票市场” 的运作机制,我认为会产生一系列下游效应。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尽管大多数相关价值曲线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但并非所有价值的变化都如此迅速。由此便引出了 “蓝筹帖” 这一概念。大家都知道,推特上的首条推文已作为NFT被售出,此基础之上,我们还能够借助CFA相关理念来构建相关权限体系。
因此,所有这些帖子一旦成为区块链资产,人们就可以无需许可地进行交互。当然,这种机制对于交易的内容类型是无所谓的。所以,无论是图片、文本、论坛、短文、视频等等,都适用。
在此我要指出,这里还有很多细微之处和复杂性我没有涉及。但如果您对此感兴趣并想要深入了解,请与我联系。我非常愿意与从事这一领域建设的开发者合作。我认为这是社交媒体的未来,它将帮助用真实的市场取代这些关键的专有算法来组织世界。非常感谢大家。
以上就是Polychain CEO深度分析:将热门内容打造成区块链资产进行交易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从内容到资产:区块链交易新范式的资料请关注脚本之家其它相关文章!
本站提醒: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内容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